杰奎琳·杜普蕾“天鹅之死”:爱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2007-02-18 17:16 阅读(?)评论(0)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Jacqueline Du Pres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母亲是一位从事教育的钢琴家,父亲则是一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分名Hillary(希拉里)和Pierce(皮尔斯)。当她的父母迎接他们第二个女儿的出生时,并不知道,一个稀有的大提琴天才已经降临到了他们身边。

杜普雷作为二十世纪最为著名的大提琴家之一,也是史上几乎最出色的女大提琴家,演奏生涯与卡萨斯截然不同,她的演奏生命其实只有短短的十年,然而即使是在她已经过世近二十年的今天,她为EMI录制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依然是古典界最畅销的唱片之一。

跟所有的音乐天才一样,杜普雷从小就显示出她过人的天资。她在童年时就常常跟姐姐一起登台演出,十岁左右就得以在英国皇家学院的名师门下学习,由于家庭背景并不十分富裕,杜普雷曾经一次又一次靠自己过人的琴技赢得了各个音乐组织的助学金。更曾经在远涉国外参加大师班时,受到了暮年卡萨斯的大力推崇。她十三岁时首次接触了英国作曲家埃尔加(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当时她的老师只是想小试这个学生的水平深浅,谁知第二个礼拜她就当着老师的面一口气背谱拉出了一个半乐章。这部作品后来成为了杜普雷的代表作。再没有任何人能在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上超过杜普雷的演绎。

然而这一切并不是杜普雷成为传奇的原因。

杜普雷从十六岁首次在公众面前举办独奏音乐会,到二十八岁风华正茂,却由于患上肌肉硬化症,不得不放弃大提琴,她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不过短短十年,她的大提琴生涯亦在三十岁前就结束了。但她戏剧化的一生,却比小说更曲折,比电影更精彩。

杜普雷的前半生在鲜花与掌声中渡过。她早早便出了名,长得虽算不上标致,但因为她生性活泼幽默,使她看起来也魅力倍增。年轻,漂亮,赞誉和奖项又包围着她,每一个与她合作的年轻音乐家都与她坠入爱河,杜普雷不受保守的礼教束缚,男友一个接一个,还酷爱讲黄色笑话。最终与她共结连理的,是年轻的钢琴家兼指挥家Daniel Barenboim(丹尼.巴伦波尔)。这个巴伦波尔也绝不是吃闲饭的料,他十二岁就曾在伦敦首次公演,一气呵成连奏八场弹遍贝多芬所有二十四首奏鸣曲,整个伦敦被这个记忆力与表达力惊人的神童所震撼。稍晚他亦展示出他的指挥才华,曾经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常驻指挥数年。杜普雷与巴伦波尔这对情侣,一时成为当时音乐界真正的一对金童玉女。杜普雷更为了要与身为犹太人的巴伦波尔结婚,顶着父亲的强力反对,退出了从出生信奉到结婚的天主教,又特地跑到耶路撒冷接受了犹太教的洗礼。随后杜普雷与巴伦波尔夫妻档四处巡演,而他们在音乐风格上的互补,让他们的合作受到了乐界的好评。

然而杜普雷的后半生却只有痛苦与煎熬,所有荣誉光环都弃她而去,所剩下的不过是一朵迅速枯萎凋零的鲜花。肌肉硬化症直到现在依然是一种无药可医的绝症,并且患者对自己的身体会逐渐丧失控制能力,从病变到去世,下场十分惨淡。也许杜普雷的身上很早就出现了肌肉硬化症的预兆,只是她不知晓,我们不得而知。但当她在一次公演的时候,发现她自己无法握紧提琴拉弦时,被震惊的不只是她自己。从此她的病情迅速恶化,很快就丧失了拉琴的能力,对于她这样一直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的人而言,不能拉琴就代表失去了一切。据她的亲人记载,杜普雷自从不能拉琴后个性变得十分怪异,常常对身边的人冷嘲热讽,她的丈夫巴伦波尔又在不久后前往巴黎工作。事实上杜普雷早在病发前就已和丹尼.巴伦波尔闹翻,也许公众多半会对患病的杜普雷抱有同情,事实上则是杜普雷自己任性的与巴伦波尔分居,她自小就养成骄傲跋扈的个性,家人因为她独人的天赋亦很纵容她。直至她患病后,她的这一特性变本加厉,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很深的伤害。丹尼.巴伦波尔虽然后来在巴黎又自组了家庭,但一切始终瞒着杜普雷进行,他也始终坚持一周一次飞回英国探望她。再反观杜普雷病前对他的态度,这位委屈求全的钢琴家对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杜普雷的琴声,较之卡萨斯等其他大提琴家,少圆润而显干涩,听起来有一点像中国人的二胡,这是她琴声的特色。因而特别适合演绎悲烈苦涩的曲目,加上埃尔加又是英国不多的本土作曲家,而演奏家在演奏自己祖国的作品时总会诠释得格外传神(好比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华尔兹,鲁摈斯坦的肖邦),由此她的埃尔加协奏曲被列为经典也不足为奇了。我对杜普雷本人的兴趣,向来是比对她的演奏的兴趣更大。今年四月,丹尼.巴伦波尔来维也纳重演连续演奏24首贝多芬奏鸣曲的盛况,白咬竟是因为他杜普雷前夫的身份而去看了四场。再看如今的巴伦波尔,已经两鬓银发,西装衬衫遮掩不住摇摇欲坠的啤酒肚,当年那个一头黑卷发,瘦而英挺的年轻人,早已寻不到踪影,果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马友友说:“她的演奏像是要跳出唱片向你扑来一样。,她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演奏者,她手中的音乐永远是随心而动的。因此,她的每一张唱片都是一种全新的音乐旅程。”
杜普雷的老师说:“她有些地方笨手笨脚,有些地方却优雅动人,她很容易就把人迷得神魂颠倒。”
小提琴家彼得.汤玛斯说:“她完全沉浸在音乐里,我从来不觉得她有什么野心。”
杜普雷曾经的情人说:“我对她一见钟情,她率直,不会矫揉造作,她的心态有些复杂,但她对此非常坦诚。”
匈牙利大提琴家斯塔克第一次听她弹奏时说:“象她这样把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都投入到大提琴里去演奏,恐怕根本就活不长。”
。。。。。。

我想在她42岁因癌症而辞世的时候,斯塔克一定很后悔说过这样的话,这样的不幸言中,对一个正在音乐顶峰徜徉的提琴家而言,情以何堪。

真正开始了解杜普雷是因为那部叫做《她比烟花寂寞》的电影,关于对那部电影的争议,已经被大家说得太多。故事中那个天赋超群性格乖张的JACKIE到底有几分背离了真实的杜普雷,抑或在她的生命力果真蕴含和积压了那许多的爱恨情仇?对于这样一个音乐家,也许任何的文字与意象都只是一种误读,不多说了,听琴吧。

杜普蕾于1945年出生在英国。她出生于一个充满了音乐的家庭,在三岁的时候听到大提琴的声音,就吵着想要那样的乐器。在她四岁的生日,她得到了这样的礼物,而且是成人用的大提琴。她居然拉起来毫无困难!(四岁有多高呀?真难以想像呢!)

五岁就被送去伦敦的大提琴学校跟随老师学琴。

七岁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

十岁的时候,得到苏吉亚奖,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里爵士,后来巴比罗里和杜普蕾就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有时也会对她的演奏提出一些建言。

得奖之后,她就开始到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跟普利斯学琴。普利斯记得在她十三岁时,有一次普利斯跟她说下星期要开始学艾尔加的协奏曲和一首皮阿蒂的随想曲,没想到第四天之后,她就来告诉普利斯,她说她已经把艾尔加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背下来了,而且那一首非常困难的随想曲也背出来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她几乎把它们演奏得无懈可击!当然,学习也不会都是一帆风顺的。不过,她在十五岁那一年,获得了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的皇后大奖,这是专门为叁十岁以内的年轻音乐家所设置的。

卡萨尔斯,托特里还有罗斯托波维奇都曾指导过她,不过她总认为普利斯是她真正的老师,对老师的忠诚都未曾减少过

十六岁那一年(1961),她于威格莫尔大厅举行首次独奏会,音乐会前几天票就已经完全售完,大家都急于想听一听年轻的大提琴家表现如何,真是个严苛的考验!然而,她顺利完成了,并获得大众一致的赞赏。从此她声名大噪,开始她的演奏生涯,与英国的主要管弦乐团及著名指挥合作演出。

二十岁那一年(1965)她在卡内基厅举行她在纽约的首次公演,演奏曲目是艾尔加协奏曲,由BBC交响乐团协奏,杜拉第指挥。成功的彻底征服了美国听众!从此世界各地都热切希望她能去当地演出。1967年中东战争之后,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钢琴家巴伦邦结婚(目前巴伦邦以指挥着名),有一段时间,她和波伦波英以及小提琴家祖克曼三人时常一起搭档演出,评论界均是赞誉有加。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疾病来袭,最初检查结果是皮肤癌,她为了跟病魔奋斗,不得不停止音乐会的演奏,甚至曾经六个月都没有碰过大提琴!
1973年她在伦敦最后一场演奏会,由梅塔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演奏的曲目也是英国人最爱的艾尔加协奏曲。

在她短而辉煌的音乐生涯中,她总共录制了十五张唱片。生病之后,她无法再继续她的音乐演奏生涯。所以她转为指导学生及在电视上举行示范教学……在她最后一张录制的唱片中,居然是在为普罗高菲夫的《彼得与狼》担任讲述者。

在1987年十月十九日,杜普蕾逝世,享年四十二岁。留给人们无限的怀念……

 

  最后修改于 2007-04-26 17:20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